台灣是手搖飲、珍珠奶茶王國,每年使用的塑膠吸管不計其數,許多吸管垃圾最後都流向了海洋或是燃燒後產生廢氣。近幾年新聞常常報導「塑膠吸管卡在海龜鼻子」、「鯨魚胃中存在6公斤的塑膠垃圾」,讓限塑政策不只成為全球的重要目標,也成為台灣重要政策與目標,事實上台灣在限塑政策是全球的領頭羊。

圖片來源:ETtoday,記者邱顯燁攝

2019年,台灣的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4大類共8,000家業者不得提供內用者一次用塑膠吸管;2020年餐飲店不得提供內用客人塑膠吸管並且百貨量販店也禁用免洗餐具;2025年時台灣要全面限用塑膠吸管,並且到2030年全面禁用塑膠吸管和限制一次性塑膠的使用。

限用與禁用塑膠吸管後,理想的替代方案是民眾使用環保杯與環保吸管,而許多台灣廠商也開始研究其他能替代塑膠吸管的一次性吸管材質。紙吸管以及甘蔗吸管成為了具有未來潛力的替代方案。

當紅的莫過於甘蔗渣吸管,用甘蔗提煉蔗糖剩下的廢棄物製作吸管,聽起來比塑膠吸管環保多了,但事實上,現行技術並沒辦法100%用甘蔗渣做吸管。目前的甘蔗渣吸管,是在製程中添加了PLA才能做成吸管,這種可分解材質碰上了台灣垃圾處理與回收體系,不僅沒有比較環保,一個不小心混進傳統塑膠回收體系,反而可能造成回收循環系統的災難。

圖片來源:ETtoday,記者邱顯燁攝

PLA需要在特定的溫濕度環境、厭氧環境才可能分解,而台灣並沒有建立專門的PLA分解系統,所以PLA很容易跟一般垃圾一起送去焚化爐。而塑膠吸管最後旅程若是燃燒處理,有部分人認為強調可分解功能的甘蔗渣吸管也沒有達成設計的初衷。

但專家表示,按照目前碳排放計算規則,如果二氧化碳是屬生物材料或生物基材料的燃燒產物,則會被認定為「碳中性二氧化碳」,這不會增加生物圈的碳濃度,所以甘蔗吸管還是有「零碳足跡」的好處。

目前台灣有合計超過200多處的堆肥處理設施,但現行法規不允許PLA進入這些堆肥場,讓它成為堆肥製作原料,所以必須要仰賴政府未來修改法規,這個問題才能真正的得到重視。

更重要的是,民眾千萬別以為是甘蔗渣、可分解塑膠就隨便亂丟,讓它在野外自己分解,也別把PLA丟到塑膠回收類。PLA沒有在特殊環境中,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分解,依然會變成跟塑膠垃圾,一樣地流進海洋而被海鳥、海龜誤食,支持真正的環保是減少浪費、濫用,並且讓循環經濟能夠不斷運行。

圖片來源:改變的力量,天然的「植物吸管」幫忙解決塑膠垃圾問題,「減塑」全球動起來

.